当前位置:首页 > 房产 > 正文

敦煌遗珍 文明互鉴——《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研讨会在京召开

  • 房产
  • 2025-03-30 13:35:04
  • 11
  • 更新:2025-03-30 13:35:04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

2025年3月29日,《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北京大学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安平秋,中宣部出版局古籍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章隆江,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卢伟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屹主持,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中宣部出版局古籍处处长、二级巡视员章隆江致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主编荣新江介绍项目编纂工作,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介绍项目编辑出版情况。随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郝春文,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张元林,中华书局编审、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原副会长及秘书长柴剑虹,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素,中华书局原执行董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徐俊,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姚崇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雷闻,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余欣,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秘书长游自勇,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刘波等分别作交流发言,北京大学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安平秋做总结发言,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史睿作闭幕讲话。参与《法藏》编纂的师生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的出版创新及重要价值等话题,深入总结法藏敦煌文献的新整理成果,探讨未来敦煌文献及中华传统文化与典籍研究与出版的发展新方向。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在致辞中指出,以往对于法藏敦煌文献的研究利用,大多依据的是缩微胶卷或黑白图版,图版模糊且缺少色彩的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本质量和研究的结论。本次出版在法藏敦煌文献的整理和刊布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高度还原本来的面貌,汇集最新研究成果,全新修订文献定名。是数十年前敦煌文献整理影印出版后,再一次实现了珍贵海外文献的出版回归。本书的出版深入挖掘了法藏敦煌文献的文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高水平出版回应学界的期待,在印证古代丝绸之路,阐明中华文化在西域边疆地区的传播方面,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郝春文在发言中谈到,高清彩色出版以图版文字清晰度为核心,可以按需放大。这套书的清晰度高于IDP,极大地提升了出版价值。当前敦煌文书的定名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难以一蹴而就,应吸收现有成果,同时允许存在待研究问题。东方学在文献整理等方面需确定标准,文书定名和用字都需统一规范表达形式,希望今后能整理制定敦煌文献的标准 。北京大学教授、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原主任安平秋在发言中说,敦煌文献整理是系统性工程,在保护、整理、研究、出版方面都有责任。他建议要做敦煌文献整理的大事记,成果展示不限于出版物,还有建国以来培养的敦煌研究方面的人才。他同时表示,荣新江教授带领的团队多年的学术积累,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多年敦煌文献出版经验的结合,才有了今天辉煌的成绩。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是国家 “十四五”出版规划项目、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该书是由中宣部牵头实施的“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列入“敦煌文献全集”,项目自2022年启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出版其中1-110册。《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已出版的新成果,激发了学界对于敦煌文献的研究新思考,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敦煌文献全集”为代表的中华典籍整理的关注,彰显了敦煌学研究和敦煌出版在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和学术传播方面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一、“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

《敦煌文献全集》作为敦煌文献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工程的重点项目,旨在以高清全彩方式高水平集成刊布、高质量系统整理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作为《敦煌文献全集》丛书的首种,是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高清彩色图录。

全书整理刊布了伯希和1908年在中国敦煌莫高窟所获、目前藏于法图的伯希和汉文文库(Pelliot chinois)2001至6040号的全部文献图版及全新定名,以大型全彩高清形式全面影印整理出版,高度还原原卷面貌。所收范围包括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所获全部汉文文献,以及原列入汉文文库的粟特语、于阗语、藏语和回鹘语等多种民族语言文献。法藏敦煌文献内容丰富,如同中国古代文献的博物馆,既包括四部典籍和佛典、道书等宗教文献,也包括大量社会经济文书,更有书法珍品和绢纸绘画。这一重要文献库保留了许多古代典籍的早期和古佚版本,体现了丰富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生活,并形象展现了古代写本的变迁史。

本书由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先生主持编纂,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文献给予全新研究定名,以期全面揭示4至11世纪敦煌文献的真实面貌。项目从2022年开始启动,从2023年7月开始出版,目前已出版110册,整书规模160册,刊布文献编号近4000号,图版约40000幅,定名文献6000余种。

二、精华荟萃: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多元价值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之后即开启了其流散世界的命运,最终形成了敦煌文献世界四大收藏主体机构,即英国国家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伯希和虽不是第一个进入藏经洞,所获数量也并非最多,但其所得却被公认是藏经洞文物的精华。1908年2月,伯希和来到敦煌莫高窟,进入藏经洞进行翻检。凭借丰富的汉学知识,以及熟悉多种语言的天才优势,加上精力过人,他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对藏经洞所剩全部写本、绘画都翻检了一遍。他给自己定立了三个选择标准,即佛教大藏经未收的藏外佛典、带有纪年的写本、非汉语的文书,其中还包括最大限量的非佛教的四部典籍、公私文书、景教和摩尼教文献、早期拓本和印本,以及各种质地的绘画品。从综合学术价值而言,伯希和所得的法藏文献虽数量最少,但价值却排名第一。

法藏敦煌文献年代上起魏晋,下讫宋元,内容包括宗教典籍、四部佚书、公私文书、绢纸绘画等,蔚为大观。尤其法藏中非宗教文献占比高,《沙州都督府图经》等图经、寺庙账历、占卜文书、法律文书等罕见文献,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的面貌,补充了史料之不足。文书丰富的语言种类,印证了多彩的丝绸之路。多语种文献也是法藏的一大特色,大量非汉语的文书,包括粟特语、于阗语、藏文、回鹘语、梵文、希伯来文等,语言种类非常丰富。

法藏敦煌文献中包括许多佛教、儒家等典籍的早期抄本或古佚写本,特别是一些6世纪的早期典籍,包括儒家经典《论语》《尚书》《尔雅》及韵书、藏外佛经、道教文献《老子化胡经》,《贞元十道录》等地理文献、寺庙账历、占卜文书、法律文书等等,部分写本带有纪年,对于传世文献具有重要补充和校勘价值。

法藏敦煌文献中收有唐代以来诸多书法珍品,著名者如唐太宗《温泉铭》拓本、柳公权书《金刚经》唐拓本、王羲之《旃罽胡桃帖》、龙朔二年尉迟宝琳捐写经等。绘画精品种类繁多,包括各类白画、经变图卷、佛像、木牌画、绢本画等,体现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法藏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大量完整写卷,是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其中还包括各类金银泥色纸写经、卷轴、蝴蝶装、包背装等多种书籍装裱形式,可谓古代书籍的博物馆。

三、第一种全彩高清出版回归的海外藏大宗敦煌文献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敦煌文献整理与出版的重要转折期,这一时期以黑白影印的形式出版公布了大批敦煌文献,其中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开拓性的学术眼光,启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项目,先后出版了《俄藏敦煌文献》(17册)、《俄藏敦煌艺术品》(6册)、《法藏敦煌西域文献》(34册)等大型敦煌文献图录,开创性地开启了海外文献的出版回归,打破了海外对于敦煌文献的垄断,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原黑白版《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的升级迭代版,是目前海外大宗敦煌文献首次实现全彩高清出版,其图版精度较之黑白版提升10倍以上,完整呈现了文献的物质形态与细节特征,建立了新的文献出版标准与规范,这一出版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敦煌学界从“黑白影印”到“全彩高清”的技术跨越、从“局限刊布”到“立体呈现”的理念革新、从“点式研究”到“学术主导”的地位提升。全彩版的问世不仅是对黑白版的升级迭代,更是中国学者掌握敦煌学研究话语权的重要标志,为21世纪敦煌学研究开辟了全新的学术视野与方法路径。

四、展示敦煌学最新研究成果,掀开敦煌文献研究新的一页

1)全新定名,展现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新高度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作为集大成的文献整理成果,吸收了百余年来敦煌学研究的全新成果,展现了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新高度。这部文献图录不仅涵盖汉文、粟特文、于阗文、梵文、回鹘文、藏文等多语种材料,更包含佛教典籍、道教佚书、四部文献、公私文书及绢纸绘画等丰富内容,呈现出敦煌写本文化的多元面貌。

在荣新江教授主持下,一支跨学科、多语种的研究团队通力合作,汇集了写本学、书法史、唐史、敦煌文化史以及各古代语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充分吸收国际敦煌学百年研究成果,运用现代古籍整理规范,对文献进行了系统性重审,在定名精确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对民族语言文献的准确考订,二是纠正了前人诸多误判,三是首次为大量未定名文献确立了科学命名。如P.2335号文献经高清图像研判,被重新认定为南北朝《成实论》注疏,极可能是梁代高僧僧旻的《成实论义疏》,解决了法国学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定名困惑;P.2002号背面绘画内容,从早期笼统的“佛像若干尊”到细分为12个精确标题,实现了从模糊认知到精准著录的跨越;P.2014号裱补纸条的重新释读,补全了后唐敦煌县文书的信息链;P.2020号粟特文文献经考证实为《究竟大悲经抄》,修正了原先“佛与净主人对话”的误判……这些充分体现了全彩版编纂方面的学术突破。

2)多维阐释,开启敦煌文献研究全新一页

借助《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全彩高清图版,主编荣新江教授带领团队开启敦煌文献研究全新一页。荣新江教授表示,借助彩色高清图版,可以对前人研究成果加以评判,对前人较少措意的敦煌文献进行新的探讨。“彩色图版提供了可靠的图像依据,有助于推进敦煌写本物理形态的研究。可以推进中古读书及其文化分层问题的研究,开辟敦煌写本书籍史研究新路径。”

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高清图版的推动下,荣新江教授带领团队聚焦于敦煌学的跨学科、多语种研究。这一进展不仅为文献的物理形态、书籍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了可靠依据,也展现了敦煌文献的多元价值。高清彩色图像突破了传统黑白图版的局限,使研究者能够更细致地观察写本的物理特征(如朱笔标音、纸张痕迹等),从而推动写本学、物质文化研究的发展。同时,多语种文献的对比研究(如汉文、于阗文、梵文)促进了文本传播史的重构,体现了敦煌作为跨文明交流节点的意义。史睿的读书音与文化分层研究,通过朱笔标音痕迹,识别出敦煌写本中四种文化层级的读书音,揭示了中古时期朗读实践与社会文化的关系。范晶晶利用法藏文献P.2026等写本,补足新疆出土于阗文《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缺失的咒语部分,展现了多语种文献互证的学术潜力。研究团队已经发表34篇学术论文,还有十余篇即将发表,涵盖敦煌学的多个方面,借助高清彩版推进学术进步。

总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出版不仅解决了传统研究中“看不清”“辨不明”的技术瓶颈,更催生了书籍史、写本学等新兴领域,标志着敦煌学从文本释读向多维文化阐释的转型,真正“掀开敦煌文献研究新的一页”。

荣新江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

五、树立敦煌文献出版的新标杆和新范式

对学术研究而言,敦煌文献原材料的公布最为关键。敦煌文献的公布出版经历了早期经眼编目时代、中期缩微胶片时代及90年代以来的黑白影印时代,《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出版开启了敦煌文献的全彩高清时代,为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的高清全彩出版树立了全新的标杆和范式。

1)完整刊布,全景呈现敦煌文献的物质形态与文本全貌

以往敦煌文献的出版与数据库存在三大局限:一是刊布内容不完整,多数出版物仅收录文献正面内容,忽略背面文字、包首题签、裱补残片等关键信息;二是国际数据库(如IDP)受早期技术限制,图像清晰度不足且检索体系不完善;三是不同收藏机构的文献未能实现系统性整合,研究者难以获取同一写本的全方位信息。《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突破传统刊布模式,以“物质整体性”为原则,对Pelliot chinois编号下的所有文献进行全景式呈现。

本书刊布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完整性:不仅收录文献正面主体内容,更系统刊布以往被忽视的包首题记、背面文书、裱补纸条、骑缝印章等附属元素。例如P.2014号刻本上三张裱补纸条的文字内容首次完整公开,使后唐敦煌县文书与民间诉状形成互证关系。第二,形态全面性:多角度拍摄展示卷轴外观、纸张纹理、装帧痕迹等物质特征,为写本断代、真伪鉴定和流传研究提供实证依据。如P.2002号背面十二幅白画的精细刊布,揭示了画稿与正式壁画创作的关联性。第三,技术革新性:依托高精度图像采集技术,使淡墨校改、朱笔批注、印章钤记等微痕信息清晰可辨。以P.2011《刊谬补缺切韵》为例,其双行小字注音在十倍精度提升后,为研究中古语音系统提供了全新材料。

这种“全要素刊布”模式,不仅解决了传统出版物“重正面轻背面”“重主体轻附属”的缺陷,更构建起文献物质形态与文本内容的研究矩阵,标志着敦煌文献出版从“选择性呈现”迈向“整体性再现”的新阶段。正如敦煌学家所言,本书“让沉默的纸张开口说话”,为写本学、书籍史、物质文化研究开辟了全新路径。

2)高清再现,开启敦煌文献的“显微”研究新时代

以往敦煌文献的刊布多以黑白图版为主,且受制于印刷技术和图像精度,许多细节难以辨识。网络公开的图版分辨率有限,朱笔批注、淡墨小字、背面透墨、印章钤记等关键信息常被忽略,绘画设色、笔触走势、纸张质地、装帧特征等亦难以精准呈现,严重制约了敦煌文献的深入研究。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以八开高清全彩印刷,最大程度还原原卷的真实面貌。其图像精度较以往提升近十倍,使原本模糊不清的墨迹、细微的朱笔校改、隐蔽的装帧痕迹等均清晰可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高度评价,“法藏”并非简单复制国际敦煌项目(IDP)的电子图版,而是以学术需求为导向,针对模糊文本、朱墨批注、细密小字等特殊内容,将像素提升数倍至数十倍,使绝大多数文字达到可辨读水平。这一突破标志着敦煌文献出版从“可读”迈向“可显微研究”的新阶段,为未来全球敦煌写本的高清影像编纂树立了标杆,堪称敦煌文献出版史上的里程碑。

全彩图版的刊布不仅提供了更清晰的文献载体信息,更标志着敦煌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从黑白影像的文本研究,转向结合物质形态、笔墨特征、装帧工艺的多维考察。这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国际敦煌学的卓越贡献,也展现了数字人文时代文献研究的新范式,为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研究树立了新的学术标杆。

3)细节完备,树立敦煌文献出版新范式

在体例设计中,本书根据每一编号的文献情况,特别附加有总图、局部图、复原图等,同时刊布卷轴外观和装帧形态的图版,以期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现文献全貌和细节。对重要长卷,跨页通版接排,气势连贯,突出了长卷的整体性,图画构图更完整,给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图例中,为每一编号文献标注比例尺、色卡。比例尺随原照片等比例扩大或缩小,色卡依据原照片颜色制作,置于每一文献首张图版的上方,作为图版实物尺寸和色彩的标准参考物。在连续图版的上方还特别设置了三角标记符号,在转页时不得不间断图版的情况下,用以提示图版重复和开始位置。

全彩高清《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内容宏富、珍本众多、印刷精美、装帧典雅。全书在研究编纂上有突破,内容呈现上有创新,组织实施上有力度,其全面整理出版,是基于数十年敦煌文献整理、影印出版的又一次集大成者,实现了珍贵海外文献的出版回归,为散藏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的全彩高清出版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六、中国学者掌握国际敦煌学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高清全彩版《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深入挖掘法藏敦煌文献的文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以高水平的出版回应学界的期待,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其全面整理出版,是我国敦煌学研究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敦煌学是国际显学,中国敦煌学的发展,历经敦煌文献早期流散、研究落后的“学术伤心史”,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已成为中国学者文化自信的全新诠释。《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全彩高清图录的集中出版,是敦煌文献出版升级迭代的全新品种,在学术界、出版界的多年积累之下,依托国家政策的支持,出版品质及形式具有质的飞跃,提供了学术进步、文化发展需求之全新史料,将进一步强化中国学者的声音,引领世界敦煌学的学术前沿。

敦煌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交往共生的重镇,敦煌文献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见证,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社会、哲学、宗教、考古、艺术、语言、文学、民族、建筑、科技等诸多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过程。《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文献》的高清全彩出版,将使这些文献在全球范围内得以共享及传播,促进敦煌学的进一步国际交流与合作。敦煌文献的多学科属性也将推动历史学、语言学、宗教学、艺术史、书籍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推进跨学科研究发展,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有话要说...

取消
扫码支持 支付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