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华南理工大学公布的一份“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引发社会关注。737名学生受到学业预警,其中部分学生面临降级试读。此前,深圳技术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实施类似制度。这几家高校的举措,是高校加强教育质量管理的缩影。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使命,让学生学有所成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系。过去,部分高校对学业管理相对宽松,导致一些学生乃至社会上一些人产生“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近年来,为加强教育质量,高校学业预警、严格考核、学术诚信建设等举措逐步落地,使得“混文凭”日益成为不可能。
早在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就提出高校应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这次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公示名单的做法,让人意识到学校要“来真的”。学校这样做,是为了切实发挥引导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督促他们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除了学业预警,各大高校还推出一系列具体措施,进一步落实“严出”。例如,一些高校引入更严格的考试纪律,加强对学术诚信的监管。此外,高校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识别和干预也在逐渐前移,不再是临近毕业才向学生施加压力。
加强教育质量管理,高校还有许多行动空间。当前,多数高校的预警主要依据学生成绩表现尤其是不及格的情况,仍有一定滞后性。未来,可以探索引入课堂参与度、日常作业质量等多元标准,使预警更精准、更具前瞻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业困难学生,校方也可以提供差异化的帮扶,强化个性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建立、完善本科生导师制。
高校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不是单纯为了惩罚学生,而是要让高等教育回归其定位和本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加强教育质量管理,也能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促进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从而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有话要说...